連江縣唐以前行政區劃已無從稽考。唐代為上縣(唐代縣的等級分為赤、畿、望、緊、上、中、下七等)。設5個鄉:寧善、永福、太平、名聞、五賢,計轄20個里。
宋代,連江為望縣。設7個鄉,轄24個里。增加2個鄉為:寧善鄉分為東、西寧善2個鄉,永福鄉分為永福和南永福2個鄉。
元代,東、西寧善2個鄉又合并為一,南永福鄉改為永福鄉,原永福鄉分為4個都,全縣仍設5個鄉,轄21個里、4個都。
明清沿襲舊制,只個別調整。至清末,全縣仍設5個鄉,轄20個里、4個都,里、都之下共設42個圖,計有500多個自然村落。
民國初沿襲清制。1929年,全縣設8個區,轄149個鄉(附鄉396個)。1935年推行保甲制度,全縣設3個區署,轄55個聯保(后調整為40個)、487個保、4891個甲。1940年,聯保改為鄉鎮公所,全縣設31個鄉鎮、290個保、2951個甲。1941年4月,連江被日本侵略軍占領,因縣財政拮據,逐漸撤銷區署。鄉鎮縮編至15個(竿塘、西洋淪陷未編)。1945年9月,抗戰勝利后重新編查,增設荻壺、竿塘、西洋3個鄉,全縣計18個鄉鎮、177個保、2252個甲。到1949年8月連江解放時,全縣設18個鄉鎮、178個保、2226個甲。
新中國成立后,連江始設6個區,基層保甲暫時不動。1950年,開始基層民主建政,至1952年結束,全縣設10個區、123個鄉鎮。1956年,擴大區鄉規模,設5個區、69個鄉鎮;1958年,鄉鎮數增加到74個。當年9月,除南竿、北竿、東引3個保留鄉建制暫寄筱埕、黃岐外,其余71個鄉先合并為17個鄉鎮,然后成立17個人民公社,實行政社合一,取消區、鄉建制。公社下轄生產大隊115個、生產小隊461個。此后,社、隊規模頻繁調整。至1983年,全縣計設18個公社、254個生產大隊、3532個生產小隊。1984年,撤銷人民公社體制,相繼建立18個鄉鎮人民政府,原農村生產大隊一律改建為村民委員會,城鎮街道改建為居民委員會。此后鄉鎮村建制基本穩定,略有變動。至2022年底,全縣除馬祖列島尚待統一外,共設22個鄉鎮、269個村(居)民委員會。鄉鎮分別為:鳳城鎮、敖江鎮、江南鎮、東湖鎮、浦口鎮、東岱鎮、曉澳鎮、琯頭鎮、潘渡鎮、小滄畬族鄉、丹陽鎮、蓼沿鄉、長龍鎮、透堡鎮、馬鼻鎮、官坂鎮、坑園鎮、下宮鎮、筱埕鎮、安凱鄉、黃岐鎮、苔菉鎮。